添加法律服务专线微信
了解更多
请添加微信:
13520486465

复制并跳转微信

雷石原创

NEWS

————雷石普法|没有借条,也能起诉————

更新日期:2021-04-08 来源:雷石律师事务所
当事人一方没有借条而仅有转账凭证的情况下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对方抗辩该转账并非民间借贷款项,对方须为此抗辩理由提供相应的事实证据予以证明。
 
在对方提供了相应的证据证实的情况下,原告还应当继续就借贷关系成立承担举证责任,举证不能则驳回其诉请。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对方抗辩这种转账对应的并非借贷关系,而是其他关系,该如何处理?
 
因为发生转账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赠与、买卖合同关系、劳务合同关系、咨询服务关系、中介行纪服务关系、委托服务关系等。
 
因此,没有借条的情况下,而另一方直接缺席审理,原告维权难度很大?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法律问题。
 
借贷关系成立的条件
 
借贷关系成立,且受法律保护的,理应符合下列条件:
1、双方存在成立借贷关系的意思表示;
2、一方已经履行了款项出借的义务;
3、借贷关系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
原告在诉讼中为证明借贷关系成立,需要准备证据证实上述第1、2项内容,第3项的认定由法院根据其所调查的事实进行判定。
 
没打借条,该怎么办?
1、起诉前,通过微信、短信等书面形式获得对方对借款意思表示的追认;
2、起诉前,就借款事实以及还款承诺等内容以通话录音、现场录音等方式固定证据;
3、起诉前,以结算利息等对账要求,请求对方向自己出具一份明确的借款还款承诺书;
4、起诉前,通过报警立案等形式获取公安机关人民调解下的调解文书;
5、起诉前,要求借款人寻找其他担保人或者提供其他担保等形式对前述借款进行进一步追认;
6、起诉前,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通过其他有效形式保留能够证明存在借款合意以及欠款事实的证据。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者其他债务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责任。
 
律师建议
 
建议当事人在提起民间借贷诉讼之前,或者已经决意要和对方撕破脸前,务必要分析当前手头证据情况,再做好下一步打算。
 
如果当事人既没有借条,又没有转账凭证的,建议在补齐证据后再行诉讼。
 
在这段期间为防止诉讼时效届满,可以通过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固定催讨借款的证据。

作者 张晓琳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
推荐阅读
· 雷石原创|股东向公司打款,是出资还是借款?法律后果相同吗?

雷石律师王勇攀股东除对公司负有出资义务外,因公司经营周转或其他目的需要,股东也可能向公司出借款项,因此,股东与公司间往来款项的性质

· 借款人主张向出借账户支付的款项为还款,出借人否认的,应由出借人承担

原创 雷石律师 孙欣 关键词民间借贷,还款,举证责任案件名称郑能欢、许锡忠民间借贷纠纷案情摘要上诉人(一审被告):郑能欢被上诉人(

· 未届清偿期,债务人违约可以提前解除合同要求归还借款及利息吗?

原创 雷石律师 李明世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三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

· 雷石普法|《民法典》借款合同条文理解与实践应用(二)

借钱容易,还钱难,但是欠账还钱天经地义啊!很多借过钱的人都遇到,对方找尽理由不还钱,很无奈,能拿他怎么办?当然是祭出《民法典》了,

· 雷石普法|合伙创业失败之后投资变借款?看法院怎么判

雷石普法LEISHILAW经济生态活跃大背景下,不少人积极参与到创业的大潮里来。而在创业这一本身就具有风险的投资过程中,诚信是所有合伙人的

· 雷石普法|《民法典》借款合同条文理解与实践应用(一)

雷石普法LEISHILAW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贷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条文理解:一、借款合同的特点:1、标的

· 雷石普法|民法典借款合同条文理解与实践应用(二)

雷石普法LEISHILAW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贷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

· 雷石普法 丨 “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前言有这样一个场景大家是否似曾相识呢?朋友间借钱,经常会遇到有人说我什么时候有钱,就什么时候还你钱。而如果将它约定在借条或者还款

· 雷石普法 | 没有转账记录,怎么认定借款关系成立?

在民间借贷案件中,原告凭借条起诉,在没有转账记录时,怎么认定借款关系成立呢?01案例分析2012年11月12日,被告卢吉福向原告借款20万元,

· 雷石普法 | 股东向公司借款潜在的法律风险

01前言日常生产经营中,股东向公司借款及公司向股东借款此两种情形都并不鲜见,但常见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没有潜在的法律风险。在此结合相关法